5个饮食习惯有助降糖 1. 早一点吃晚饭 《糖尿病护理》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:较晚晚餐组(在常规睡眠时间前1小时吃晚餐)与较早晚餐组(在常规睡眠时间前4小时吃晚餐)相比,胰岛素曲线下面积降低了6.7%,餐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升高8.3%。 简单来说,晚餐时间越晚,胰岛素水平越低,血糖就越高。而且,晚餐不仅影响餐后血糖值,还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空腹血糖。 2. 多吃些豆制品 2024年,一篇发布在《营养素》的综述,在总结了关于豆类摄入与改善健康结局关联的30项研究后,肯定了豆类对人体的多种健康益处。 其中一项长达数十年的人群随访研究发现,豆类摄入越多,与2型糖尿病风险越低有关。还有干预性研究发现,饮食中加入豆类,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有关,可能有助于预防糖尿病,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有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,控制血糖。 3. 吃饭细嚼慢咽 2023年,发表于《公共科学图书馆·综合》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:具有完整咀嚼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有效咀嚼能力受损的患者。 研究人员将94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咀嚼能力分成两组,然后对比他们的血糖水平。结果显示,每口饭嚼30下的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(GLP-1)水平明显上升,进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。 4. 调整吃饭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,想要控制血糖,还要记住吃饭顺序的调整。 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,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,接着吃非常“扛饿”的优质蛋白质,如肉蛋等,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,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淀粉类主食的摄入量。 5. 多吃硬少吃软 王璐指出,进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质地有关。对于血糖控制不佳、糖尿病的朋友,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,少吃质地柔软、糯叽叽的食物,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。比如多吃“有嚼头”的窝头,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;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,少吃煮到软烂、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。 来源: 荆楚网 综合生命时报、健康时报 封面图片由AI生成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