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25-8-22 12:04 编辑
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区的双钟镇,有一座海拔仅60余米的小山,壁立千仞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岸,这就是北宋文人苏东坡曾乘舟夜探、写下著名游记《石钟山记》的地方——石钟山,皆因其山具钟之形,击石似钟声而得名。
穿过刻有“石钟山”匾额的石牌坊式山门,沿着掩映在婆娑绿树下的整洁山路拾级而上,在离汉白玉雕琢而成的苏东坡立像不远处的路旁石林上,一座高顶、飞檐、翘角的四角亭赫然映入眼帘。走近望去,只见亭中央的石桌上,有一块镌刻有“千古奇音”的石头,导游说这是响石,敲击不同的部位它能发出不同的音响,同行中有好奇者便自告奋勇地上前用木棒敲打起来,使我们亲耳聆听到南音“函胡”、北音“清越”的不同凡响。走过怀苏亭、绀园,倚紫云廊曲栏小憩,看林木阴翳,听鸟声啁啾,出的外形似船的厅门,是一片空旷的平地,平地尽头六角琉璃瓦顶的江天一览亭临江而立。走进亭中,凭栏远眺,前临江湖,无遮无拦,西望庐山秀色,南赏鄱阳风光,北看大江东去,秋水长天之景尽收眼底。近望左下,只见那七层八角的天灯塔,檐饰蓝琉璃瓦,顶有红灯闪烁,身周绿树环绕,下有波光倒影,与江天一览亭相映成趣。
船厅门外,树荫下有人置案刻章作画兼卖工艺品,便凑上前去观赏询价。交谈中得知摊主姓刘,本地人氏,所卖的东西都出自己手,对九江的人文地理知之甚详,尤其对石钟山的历史掌故更是熟识,心中的戒备心理稍减,购物欲望陡增。得知菊花砚是九江的特产,便精心挑选了一方刻有莲花图案和周敦颐“爱莲说”的园形砚台,带回家以做纪念。
漫步在以昭忠祠为主体的古建筑群,只见亭、台、楼、阁、廊各具特色,坛、轩、寺、庵、殿一应俱全;倘佯于山间林木碑刻池畔,满目皆是古树参天、翠竹摇曳、藤蔓曲折,随处可见名人名家石刻碑刻,那放生池中的碧水红鱼,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人驻足观赏。山不在高,水不在深,盆池之间江山锦绣,拳石之上烟霞俱足。
石钟山,因其“西扼楚蜀,东联吴会,北障新蔡,南捍豫章,襟带江湖,锁钥城镇”的独特地理位置,自然成为关隘,兼之前有水通,后有山峙,进可顺式出击,退可据险坚守,素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。从晋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不同朝代的无数杀伐,到国民党人李烈钧发起的“讨袁”湖口起义与抗日战争,都曾发生在石钟山及其周围,从而使得石钟山闻名遐迩。
在石钟山脚下乘游船沿鄱阳湖顺水北下,不远处便是入江口,只见长江水道中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,把江水和湖水分开,北侧是浑浊的江流,南边是清澈的湖水,绵延几十公里后方才混为一体。看到这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的风景线,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钱伟长先生不禁脱口赞道:“水分两色,浪击千年。”船由石钟山下驶过,从山外看石钟山,又别有一番韵味。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宽阔的湖面上,一片波光粼粼,湖面如镜,反射出的光似一圈圈亮闪闪的光环佩带在石钟山上。此时的石钟山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,亭亭玉立于蓝天碧水之间,圣洁而庄严,令人不禁心驰神往。你看峭壁上一道道颜色不同、或深或浅的水痕,像不像山姑娘绚丽的彩裙?那水面上露出的大小不一、高低错落、形状各异的天然洞穴,不正是彩裙上美丽的饰品?
不知是长江和鄱阳湖滋润了石钟山的魂魄,还是石钟山涵养了江、湖的精神,抑或是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气质,才孕育出大自然的至高精灵,使得石钟山在众多名山中,独具其秀、其异、其神。
|